撰稿人: 发布时间:2011-10-16
如何面对患者的不理解?
作者:史宇 武警总医院心理门诊
来源:医师报
案例
王大夫是一家儿童医院的主治医师,尽管他十分尽心尽力地为患儿诊治,但经常会遇到患儿家属因为心情焦急,或不同意其治疗方案而辱骂他甚至发生更强烈冲突的情况。他很苦恼,但又无可奈何,于是变得有些消极,并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。他该怎么办?
分析
医生,是人们心中崇高又受尊重的职业。很多学生怀抱美好憧憬考进医学院,但当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,往往被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弄得不知所措。从古至今,医生都被赋予了厚重的光环,但这种光环却并非每时每刻都闪耀光芒,有时甚至会变成一道枷锁。
患者对于治愈疾病的诉求以及对医生的期望是无限大的,而医生的能力是有限的,一旦患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,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可能就此激发。这时,作为医生,是该抱怨患者的不通情达理,还是应陷入自责而忍受来自患者的责难?
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:一位同事愁眉苦脸,当问他为何如此?他会告诉你因为刚才碰到了一个蛮横的患者家属,不配合医生治疗,还要求尽快医好他,好早日出院。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理由充分,换作自己也会窝火。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。
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“半杯水”的故事。一个人在沙漠里行走迷了路,干渴了很长时间没找到水源,这时候突然意外得到了满满一杯水,但由于体力不支不小心洒掉了半杯。如果这个人是你,你会怎样想呢?很多人会抱怨:“真倒霉,就剩半杯了,这下可完了。”有人却是这样回答的:“真幸运,幸亏才洒掉半杯,赶紧喝了吧。”
遭遇同样的事情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认为受到表扬就应该高兴,遭到批评就会郁闷呢?这源于人们的“固化思维”。就像提到“鲜花”就会联想到芳香;提到“公厕”就会认为是脏的……且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种自动化的思维会越牢固,并成为主导我们思考的一部分。
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: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于某一事件(Activating event)直接所引起,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(Belief),最后是信念导致了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(Consequence),这被称之为ABC理论。这一理论纠正了我们惯常的思维定势。通常我们会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,即A引起C,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导致C的间接原因,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导致C直接的原因。由此得出结论:不是事件,而是你对事件的认识决定你的反应。
客观事件我们无法左右,有些事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但是主观信念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控制的。就像我们尽职尽责做好医疗工作,还是会有一些患者感到不满意,这些是无法控制的;但我们可以坦然面对,不牵动情绪,这些却是完全可由自己掌控的。毕竟大多数患者是尊重医生并配合治疗的,作为医者,我们救死扶伤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大多能得到认可,所以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影响了我们工作的热情。
|
编辑: 陆丽 |